抗日战争时期亚金配资,日本军队对中国军队的一大优势就是装甲部队。
尽管由于工业能力不足和资源主要倾向于海军,日本陆军的坦克部队不管是数量还是质量都远不如欧美国家,比如日军在中国战场常用的九四式轻型坦克,即俗称的“九四式豆战车”。这是一款超轻型坦克,重量只有全长只有3.08米,宽度1.62米,高度2米,3.2吨,比老夏利出租车还小。武器只有一挺7.7毫米车载机枪,车内只有2名成员,一名是驾驶员,一名则是车长兼机枪手。
电影《南京南京》里剧组复原的九四式轻型坦克,可以说复原的很好,但要大上不少,因为原版大小演员根本坐不进去。
原版大小
另一款在中国战场常见的日本八九式中型坦克是日本坦克史上的第一款国产型坦克,中国战场主要为八九乙型,主要武器为一门九零式57毫米火炮和两挺7.7毫米车载机枪,战斗全重为13.6吨。正面装甲厚度为17毫米,侧部装甲厚度15毫米,顶部和底部分别是10毫米和5毫米。
这两种坦克防御力都不强,但是对于缺乏反坦克武器的中国军队来说是巨大的威胁,很多中国军队坚守的阵地最后都是被日军坦克所突破。而中国军队只能使用炸药包、集束手榴弹等武器近距离攻击才有可能击毁日本坦克,连燃烧瓶都少——当时的中国没那么多汽油或者酒精。
日本坦进攻的画面,这种一字排开的冲击战术中,日军坦克通常不会直接冲击阵地,而是在距离阵地二百米的地方停下,用武器支援日军步兵冲击,就算中国军队组织“敢死队”爆破日军坦克也很难得手。
电影《血战台儿庄》中中国军队组织敢死队用集束手榴弹攻击日军九八式中型坦克,道具复原也是很不错的。
日本所谓“军神”西住小次郎的八九式中型坦克被中国军队击中1300处仍然继续作战,这体现的不是日军的英勇,而是中国军队缺乏反坦克武器的无奈。
日本宣传画里,被炸断履带的九四式轻型坦克被中国军队围攻,缺乏反坦克武器的战士们对这么一个“豆坦克”竟束手无措。
所以从日军角度来说,立足于中国和东南亚的战场环境,这两款坦克是成功的。
但中国军队也不是完全没有反坦克武器,从抗战开始,中国军队就使用各种武器抗击日寇的坦克。
首当其冲的就是国民政府在全面抗战爆发前从德国引进的Pak36/37型37毫米反坦克炮亚金配资,这也是二战早期德军主要的反坦克炮,发射37毫米穿甲弹,可以100米距离穿透34毫米厚的垂直均质钢装甲,500米为29毫米,在1000米距离为20毫米。
这个穿甲能力在欧洲战场1940年就不够用了,面对英法的重型坦克已经不够用了,1941年苏德战争爆发后,面对T-34和KV坦克,更是被戏称为“敲门砖”,很快退居二线。
但它的威力对付日军坦克绰绰有余,只存在命中与否不存在打得穿打不穿的问题。这种反坦克炮重量轻,机动灵活,必要的时候六人炮组就可以推着走,牵引需求也不高,很适合道路环境差,牵引力不足(不仅仅是缺汽车,还缺马匹)的中国军队。
抗战前国民政府本打算引进500门反坦克炮,炮弹55万发。但由于日本施压,德国在1938年停止交货,此时中国获得了100门反坦克炮和100根炮管材料,后续在仿制过程中报废的六根炮管,制造出了94门反坦克炮,一共就这194门反坦克炮。
这不到200门Pak36/37型37毫米反坦克炮参加了淞沪会战、南京保卫战、台儿庄会战、武汉会战,立下了赫赫战功,击毁了很多日军坦克和装甲车。但数量太少,加之当时中国也不具备自行生产反坦克炮弹的能力,炮弹是打一发少一发。在德国停止供货后很快消耗殆尽。
中国军队使用Pak36/37型37毫米反坦克炮
除了德国的反坦克炮,中国军队还有少量奥地利百禄M1935型47毫米反坦克炮,严格来说这并非是一种反坦克炮,而是一门步兵炮。该型火炮战斗全重277千克,高低射界-15度~+65度,最大射程大约7000米,可曲射可平射,平射时使用穿甲弹可以在在500米的距离上射穿43毫米装甲,足够对付日军坦克。
但同样由于日本的施压,奥地利不敢直接向中国出售火炮,只能通过意大利布雷达公司作为中转,买了100门M1935型给中国,所以有些资料里也称它为意大利百禄式47毫米反坦克炮。
中国军队使用百禄M1935型47毫米反坦克炮照片
随着战事的进行和德国“断供”(1938年德奥已经合并),到1938年5月,战前储备的反坦克武器几乎耗尽,中国军队严重缺乏反坦克武器,这时候苏联伸出了援手,1938年苏联在与国府签订《中苏互不侵犯协定》后提供了2.5亿美元的低息贷款,用来购买军事装备和作战物资,其中就包含M1930型37毫米反坦克炮和M1932型45毫米反坦克炮,其中以后者居多。
这两款苏联反坦克炮其实都是苏联对德国Pak36/37型37毫米反坦克炮的仿制版本,前者几乎原样仿制,后者口径扩大到45毫米,威力更强,并且配备了榴弹可以用来杀伤步兵和攻击工事,后来再改进就是M1937型45毫米反坦克炮,也就是二战时期打满全场的苏联45毫米反坦克炮。
和Pak36/37型37毫米反坦克炮一样,该型火炮在1941年的欧洲战场已经很难打得动坦克,苏军主要将它作为步兵支援武器轰击德军工事。但对付日军坦克绰绰有余,不过重量要比Pak36/37重一些,精度也差一些,但都可以接受。
这些反坦克炮主要装备了全苏械的第五军。先后参加过昆仑关战役,以及第一次入缅作战。一直到1941年6月22日德国发动“巴巴罗萨行动”进攻苏联之前,苏联一直是抗战中中国武器的重要来源。
对着苏德战争爆发,苏联自顾不暇,中断了对中国的军事援助,中国又陷入了无炮可用的境地。但很快1941年12月7日,日本偷袭珍珠港,美国参加二战。给中国军队带来了美援武器。
美国提供的M3反坦克炮,追根溯源起来也是参考德国Pak36/37型37毫米反坦克炮设计的,重量轻,性能好。但问题也是一样,在北非和欧洲战场打不动德军坦克,因此美军主要将它用于太平洋战场对付日军坦克。
M3产量很高,整个二战期间生产了1万8000多门,由于欧洲战场用不上,中国是唯一外国用户,据资料记载,中国军队共获得1669门37毫米反坦克炮。在印度整训的中国驻印军每个步兵团装备8门M3,而国内的部队更少一些,只有4门。
不过由于缅北日军装备的坦克不多,加上驻印军装备各种口径火炮、坦克甚至巴祖卡火箭筒,M3型没有在反坦克上发挥太大的作用,主要用来对付日军工事。
除了反坦克炮,中国军队还有一些单兵反坦克武器。
英国博斯反坦克步枪,发射13.9×99毫米穿甲弹,配备5发可拆卸式弹匣供弹,有效射程大约400米。一样在欧洲战场没有用武之地,被用于亚洲战场,足够对付大多数日军坦克。1943年中国编组远征军进入缅甸战场,每个步兵营都有一个配备3 挺博斯反坦克步枪的反坦克班,每班13人,后来改为团级的反坦克连,分为4个排,每排有M3反坦克炮、巴祖卡火箭筒和博斯反坦克步枪各一具。
在打通滇缅公路后,国内部队也有少量博斯反坦克步枪,但数量只有大概200具。
美国巴祖卡火箭筒,同样是驻印军装备,是二战时期美军主要的单兵反坦克武器,在欧洲和亚洲战场广泛使用。
在太平洋战场上经常用来打击日军的坦克和防御工事,作战效果非常好。
如果说还有什么,就是一些20毫米高射炮可以反坦克,比如厄利空、博福斯、麦德森、苏罗通20毫米机关炮。
但这些高射炮数量更少,且日军空中威胁更大实际使用中还是主要用于防空作战。
可以看到,虽然中国军队有着一些反坦克武器,使用中也不乏亮眼表现,但由于当时中国军事工业后,中国军队的反坦克武器都为外国进口或援助,当失去外国补充后,一旦损失就无法补充。同时这些武器只能装备少量精锐部队,无法对在整个战线上防御日军的坦克部队,日军总能找到薄弱环境突破,导致整个抗战期间中国军队对日军装甲部队的杀伤有限。
同创优配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